傳統的輻射劑量評估方法往往只關注某一點的劑量或單一的劑量指標,難以反映患者在整個檢查或治療過程中所受到的真實輻射情況。而
劑量面積乘積儀綜合考慮了劑量和受照面積兩個關鍵因素,能夠更準確地評估患者接受的總輻射能量,為輻射防護和劑量優化提供了更科學的依據。
隨著人們對輻射危害認識的不斷提高,在醫學影像檢查和治療中,盡可能降低患者所受輻射劑量已成為重要的目標。特殊的應用使得醫生能夠實時了解患者的輻射劑量情況,根據具體情況及時調整參數,避免過度曝光,從而有效地保護患者的身體健康。
通過劑量面積乘積儀提供的詳細劑量數據,醫院可以對不同設備的輻射性能進行評估和比較,發現可能存在的劑量過高或不合理的情況,進而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設備校準、參數優化或人員培訓等。這有助于提高整個醫療機構的放射診斷和治療水平,促進醫療質量的持續改進,同時也有助于合理配置醫療資源,提高醫療效率。
劑量面積乘積儀校準前的準備工作:
-環境條件:確保校準環境符合儀器要求,通常溫度應保持在(20±5)℃,相對濕度不大于80。
-設備選擇:根據被校準類型和級別,選擇合適的標準器具,如標準劑量計、標準輻射源等。
-儀器檢查:檢查外觀是否完好,無明顯損壞和變形;電源連接是否正常;各功能鍵是否正常工作等。
-劑量線性的校準
-設置:將劑量面積乘積儀放置在穩定的測量位置,確保其與輻射源的位置關系固定且符合正常使用狀態。設置輻射源的參數,使其能夠產生一系列不同劑量的輻射。
-測量:依次改變輻射源的輸出劑量,使劑量在一定范圍內變化,同時測量相應的劑量面積乘積值。記錄不同劑量對應的測量值,至少測量多個不同的劑量點,涵蓋儀器的整個劑量測量范圍。
-分析:根據測量數據,繪制劑量 -劑量面積乘積值的曲線。檢查該曲線是否呈線性關系,計算線性相關系數。若線性相關系數接近1,表明劑量線性良好;若偏離較大,則需要對儀器進行調整或維修。